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大决战中林彪将军的指挥与控制篇,今天则聚焦于林彪机断专行的作战风格。
众所周知,在讨论辽沈战役这场大决战时,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林彪当初为何不愿直接攻打锦州,反而想回师打长春,许多人认为这体现了他在战略战术上的短视,忽视了他在实际指挥和用兵上的高超智慧,尤其是在对廖耀湘兵团机断专行的精彩指挥方面,了解与探讨甚少。
事实上,锦州战役结束后,中央军委曾明确指示东野下一步的作战目标是攻打锦西葫芦岛。但林彪却深知,“若攻打锦西,必须面对敌军在海岸边严密防守的12个师,地形狭窄,我军兵力难以有效发挥,敌军依托坚固工事防御,战斗难以迅速解决”。与此同时,廖耀湘兵团有可能趁机占领锦州,这样不仅打不下锦西,还会让敌军在锦州前沿部队逃脱。基于这一判断,林彪果断建议放弃锦西葫芦岛的作战方案,转而集中力量打击廖耀湘兵团。我们在《大决战之辽沈战役》中看到这样的场景:
展开剩余72%“刘亚楼向林彪和罗荣桓报告:‘林总、政委,锦西葫芦岛的作战方案图已经准备好了。’
林彪却说:‘我的意见是放弃锦葫作战方案。廖耀湘兵团已向西推进,何不顺势牵制,诱使廖兵团深入辽西,将其分割包围,逐个歼灭。命令十纵死守黑山、大虎山,为主力争取时间。攻锦州的第二、三、七、八、九纵以及炮纵和一纵主力,取消休整计划,立即隐蔽东进,从两侧迂回包围敌人。独立二师四天内赶到营口,切断敌人的海上退路。’
刘亚楼提醒说:‘军委原计划是先打锦西葫芦岛,改变方案是否需军委复电确认?’
林彪回答:‘时间紧迫,关键是不能错失战机,一边报告,一边部署。’”
最终,林彪不打锦葫,改打廖耀湘兵团的作战方案得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高度肯定。回头来看,若无林彪这机断专行的果敢决断,辽西会战全歼廖耀湘兵团的快速胜利不可能实现,辽沈战役至少将延误相当长的时间。
首先,林彪的机断专行,彰显了他在战争中勇于担当、敢于负责的品质。
一场大规模战役,首要便是明确作战目标。锦州战役告捷后,按理说,应借助塔山阻击战的胜利势头,顺势打锦葫战役,这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作战准备都较为便利和自然。但林彪冷静分析敌情,认识到锦西葫芦岛敌军依靠海岸坚固工事防守严密,我军难以展开有效进攻,毅然决定放弃中央军委原定锦葫方案,转向攻击廖耀湘兵团。
要知道,在这种关键战役中,主动改变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,是极具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感的决定。回想半月前林彪因不愿打锦州而改打长春,遭受军委严厉批评,而这次果断调整作战方案,却赢得军委的高度认可,显示出毛泽东主席及中央军委极强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军事民主风范。
其次,林彪的机断专行,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敏锐捕捉能力。
懂军事的人都知道,战机稍纵即逝,能否抓住是高级指挥员能力的试金石。此次大战,战机更为难得。林彪精准洞察到廖耀湘犹豫不决,准备总退却的意图。外界普遍认为廖耀湘猛攻黑山、大虎山,是为夺回锦州。但林彪反而把这视作极佳机会,认为锦州尚未攻克时廖耀湘表现消极,锦州一旦陷落,他反而猛攻,令林彪感叹“见鬼了”。
战机一旦出现,按规矩报军委审批早已来不及,原本锦西葫芦岛的部署也难以调整。于是,林彪选择与时间赛跑,先斩后奏,一边报告一边部署,正如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。
如果林彪犹豫迟疑,战机必定失去,廖耀湘兵团很可能顺利退至营口或沈阳,辽沈战局将大为不同。
第三,林彪的机断专行,展现了他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控。
战机抓住了,若部队部署行动跟不上,胜利目标仍难实现。林彪打破传统大战后长时间休整的惯例,要求攻锦州的部队取消十天休整计划,立即隐蔽向东,以两侧迂回包围敌人。同时,命令梁兴初指挥的十纵和一纵一个师坚守黑山、大虎山,为主力争取时间。
此外,林彪联合罗荣桓、刘亚楼、谭政发出特别政治动员令,号召各部队怀揣“一口气吃掉敌人七八个师至十数个师,一次俘虏敌人七八万至十数万”的豪情壮志,以勇猛果敢、前仆后继的精神迎战,确保解放沈阳及东北全境。
从这份动员令看,完全打破了“精于算计、持重稳健”的林彪形象,展现出一个敢打敢拼、胸怀大局、勇于迎接前所未有大决战的指挥者。
下一篇我们将讲述大决战中林彪乱中取胜的精彩篇章,经典台词是:“这个我不管,能找到廖耀湘就行!”欢迎继续关注并指正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