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全国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通知刚一公布,楼下菜市场的张阿姨就攥着存折跟邻居念叨:“今年才涨2%,我那三千块养老金就多了六十块,比起前几年的百八十块,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”像张阿姨这样的退休老人不在少数,他们看着养老金增速从10年前的10%一步步降到2%,心里都打着鼓——这下降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?未来养老金还能像过去那样“多涨点”吗?
其实从2016年开始,国家就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调整办法统一了,改成“定额+挂钩+倾斜”的组合拳。定额调整是人人都涨一样的钱,比如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定了50块,不管你养老金是三千还是五千,先给你补这么多,主要是照顾那些养老金低的老人;挂钩调整是“多缴多得、长缴多得”,比如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涨2块,养老金水平再按1%挂钩,这样缴费时间长、养老金高的人涨的钱数多,但比例不一定高;倾斜调整是给高龄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人额外加钱,比如70岁以上每月多涨30块,偏远地区再补20块,算是弥补他们过去在养老金计算上的“吃亏”。这么调整下来,养老金低的人增速反而高,比如张阿姨三千块养老金涨60块,增速是2%;而隔壁王叔叔五千块养老金涨80块,增速只有1.6%,慢慢就能缩小差距。
可为什么增速会从10%降到2%呢?说到底还是三个“拦路虎”。第一个是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速下来了,前几年大家都说“工资年年涨”,社平工资每年能保持7%~9%,养老金跟着涨10%也没问题;可今年社平工资只涨了2%,养老金要是还涨10%,那就超过了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,养老保险基金根本扛不住。第二个是物价涨得慢,2023年和2024年物价只涨了0.2%,2025年上半年还降了0.1%,养老金涨2%已经能保证购买力不下降了,要是涨多了反而会导致通货膨胀。第三个是基金压力越来越大,现在离退休人员从2016年的1亿多人涨到了1.47亿人,相当于每三个工作的人要养一个退休的人;基金支出从3万多亿涨到了6万多亿,再加上婴儿潮一代(1962-1976年出生的人)陆续退休,未来几年退休人数还会增加,基金得留着给更多人发养老金,没法再像过去那样“大手大脚”。
有人问,那未来想领高养老金怎么办?光靠基本养老金肯定不够,得靠养老保险的“三大支柱”——除了基本养老金,还有单位年金和个人养老金。现在很多国企、外企都有年金,员工交一点,单位补一点,退休后能多领一笔;个人养老金是自己存的,每年最多能交1.2万,还能抵税,等退休了就能取出来用。比如同事小李,现在每月交500块年金,单位补500块,等到退休的时候,光年金就能领几十万,加上基本养老金,日子肯定比只靠基本养老金的人宽裕。
其实养老金增速下降不是“缩水”,反而说明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理性了——既要保证大家的基本生活,又要考虑基金的可持续性。就像老话说的“细水长流”,只有把基金池守好,才能让每一代人都能领到养老金。而我们自己,也得早做打算,单位年金能交就交,个人养老金能存就存,毕竟养老这件事,从来都是“早准备早安心”。你等老了的时候,手里既有基本养老金,又有年金和个人养老金,是不是比只靠一份养老金更踏实?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