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嘉靖七年(1528年)十月初九日,明世宗朱厚熜的皇后陈氏不幸去世,年仅二十一岁。为了处理陈皇后的葬礼,皇帝朱厚熜委托了内阁首辅张璁,但张璁深感困惑,因为他不清楚皇帝的真正意图。
按明朝的祖制,皇后安葬的地方通常也是日后皇帝的长眠之地,就如马皇后安葬在太祖孝陵,徐皇后安葬在太宗长陵。然而,陈皇后与皇帝的关系并不和谐,她因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死,这一点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。张璁心中疑虑重重,不知道皇帝会如何处理此事:是选择一块单纯的皇后墓地,还是将来作为帝陵?在多次试探后,张璁终于得到了答案。
据《谕对录》所载,世宗曾指示内阁:“皇后疾至恶甚,弗宜近诸祖宗陵寝。今于金山口选择吉地为茔域,绝不令其先居幽室,钦此。” 这表明世宗的意图明确,陈皇后患有重病,不能葬于祖宗陵寝,而是将其安葬于金山。金山位于今北京石景山区,明代通常作为皇子、亲王、妃子的安葬地。这意味着世宗对陈皇后处理得较为低调,也预示着日后她与皇帝的合葬无望。
展开剩余75%陵寝选址
十月十一日,世宗再次传旨内阁,强调由于陈皇后没有子嗣,明确表示她不会与自己合葬,“朕承宗祀,恐有相妨。”同日,他指示张璁在外出巡视时顺便为皇帝本人秘密挑选一块合适的墓地。
十月十四日,张璁带领一队官员前往天寿山,为皇帝与皇后挑选墓地。尽管张璁是礼仪专家,负责祭祀和礼制事务,但风水的判断则交由风水大师骆用卿来负责。骆用卿是浙江余姚人,明武宗正德三年(1508年)进士,且是著名的风水师。经过一番考察,骆用卿选出了天寿山西侧的袄儿峪和橡子岭两个地点供世宗选择。最终,世宗选定袄儿峪作为陈皇后的安葬地,因其“前左具有遮隔,自成堂局”,被认为风水极佳。
同时,骆用卿也为皇帝提供了两个陵地选择:葫芦峪和十八道岭。葫芦峪被认为处于“东方王气之地”,备受赞誉,但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,前后空地不足一百五十丈,修建时将涉及到拆除景陵神宫监及破坏景陵神道,世宗最终选择放弃。最终,世宗的陵寝选定在十八道岭南侧,并暂时指示工部集中力量先修建皇后的墓地。
陵寝的规划与细节
嘉靖十五年(1536年)三月,礼部尚书夏言提出建议,要求文武百官再次考察所选的陵地,以确保万无一失,最后请皇帝亲自视察。然而,世宗坚持自己亲自考察,于是他和两宫皇太后、皇后方氏一同出发前往天寿山。
三月二十一日,世宗一行开始拜谒长陵、献陵、景陵等祖陵,并最终决定亲自挑选陵地。经过进一步的考察后,世宗决定选定十八道岭南侧为自己的陵寝。这一决定经过多方探讨与核实,最后由世宗亲自确认。
尽管世宗一直对陵寝的规模十分重视,他表面上表示不希望陵寝规模超出长陵,但设计人员清楚地知道他的真正心思,陵寝的规模虽然小于长陵,但仍具有宏伟与壮丽的气势,成为后代皇帝陵寝的标杆之一。
方皇后与陈皇后的葬礼
然而,世宗的陵寝并非如他所预想的那样。在他去世后,陈皇后与方皇后均在世宗的永陵安葬。方皇后于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去世,关于她的葬礼,一度引起朝臣之间的分歧。方氏曾在“壬寅宫变”中救过世宗的性命,因此世宗深感悲痛,特意以元后的规格为她操办葬礼。
陈皇后在世宗生前并未得到宽待,因其与世宗的矛盾,葬礼的规格非常简陋。她的墓地选在袄儿峪,但世宗对其谥号极为苛刻,甚至给她下了“悼灵”的恶谥。直到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世宗在大臣的催促下才将陈皇后的谥号改为“孝洁皇后”。
永陵的最终安葬
尽管世宗生前曾表示希望与陈皇后分开葬于不同地点,但在他去世后,陈皇后最终与他合葬于永陵。而方皇后也在世宗死后,成为永陵的首位入葬者。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,世宗确认永陵成为自己与方皇后及陈皇后最终的安葬地,并在其后期将其改名为“永陵”。
结语
世宗的永陵,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,成为了明代皇帝陵寝的代表之一。尽管世宗在位时与大臣和家族关系复杂,但永陵的建筑和规划无疑展示了他的雄心与决断。虽然他生前不希望与陈皇后合葬,但最终还是将她安葬在了自己的陵寝之中。永陵的建设虽然未超过长陵,但其精巧与雄伟,依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世宗的陵寝成为了后代君主们不可忽视的存在,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