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,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六合李岗村发掘了一座汉墓,出土漆木器15件,器类有盘、量、盒、笄、栉、奁盒盖等。器物大多保存较好,制作精美,漆画纹样华丽大方。特别是其中一件做工精湛的漆笥(sì),在以往六合乃至南京地区汉墓中从未发现,为认识六合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。它是做什么的呢?
汉·方形黑地朱彩卷云纹漆笥
南京六合李岗汉墓M1出土
南京市博物总馆藏
汉代南京人的漆质陈设,精美实用
漆器是采用天然漆或经精制加工的天然漆所涂饰的器物,具有色泽明亮、纹饰绚丽而又轻便耐用的特点,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绽放独特的光彩。距今六七千年前,古代先民已熟练地掌握制造漆工艺。
展开剩余80%西汉·“熬兔笥”竹笥
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带有「昌邑九年」等文字的漆笥,是用竹篾或苇皮编制的器具,用来收纳什物。通过文献记载可知,笥为方形,在古代普遍作为盛衣器、盛食器,也有盛射箭器之用。从目前墓葬资料来看,类型有竹笥、木胎漆笥、夹纻胎漆笥、藤笥及草笥等,以竹笥居多。或髹漆或素编,有的成套出土,有的大笥内置有小笥。
漆笥侧边纹样细部
六合李岗汉墓出土的这件漆笥由笥盖、笥身两部分组成。笥身以4块侧板和1块底板榫卯连接成为一体,里外均髹黑漆。笥底板素面,四角各嵌有一铜乳丁;侧板下部绘朱漆线5条,其间饰有朱漆异形卷云纹。
漆笥盖顶部
笥盖为盝顶形盖,盖顶板四角各嵌一铜乳丁,盖顶四边框饰几何纹,中部和四面饰云气纹,纹间有瑞兽。鸟兽奔跑于云气间,具有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。笥盖4块侧板嵌有铜质兽面铺首衔环。漆笥整体设计精巧,做工细致考究,显示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水平和漆器制作工艺。
六合李岗西汉墓出土的这件笥是木胎漆器,规格较高,有学者认为,漆笥贵重,使用者以王侯等身份高贵者为主。
它的主人是谁呢?据李岗汉墓发掘简报记载,根据出土漆器特征及墓主遗骨鉴定结果,推断此墓年代为西汉末新莽时期,墓主人为45岁左右女性,或为堂邑县权贵的家眷。六合地处江北,在汉代时称为堂邑,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堂邑下有铁官,经济较为发达。汉初,堂邑属东阳郡,后历属江都国、广陵郡、临淮郡等。史料并未记载堂邑治所的确切位置。目前这一区域内考古已发现的汉代走马岭冶铸遗址、楠木塘遗址等汉代遗存分布较为密集。这些遗址在东,李岗汉墓在西,这些或为寻找堂邑城提供更多线索。
特色鲜明的汉代南京地区漆器
战国时期开始,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,进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。包括南京地区在内的楚国更是漆器生产和使用的重要地区。至秦汉时期,漆器制作规模、工艺水平均达到空前高度,逐渐取代青铜器,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器物,尤其在饮食、妆奁、家具等领域广泛应用。
目前南京考古出土的汉代漆木器主要分布于六合一带,数量虽不算多,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。不仅继承了浪漫绮丽的楚国风格,同时又糅合了秦代漆器突出实用性的特点,造型简练,线条流畅飘逸。装饰题材以植物纹、云气纹、动物纹、几何纹等为主,常见动物纹与云气纹的组合。用色以在黑褐、褐、酱紫地色上绘红漆图案为主,多使用曲线造型,多层分割。制作工艺方面则运用了较多的彩绘、镶嵌、针刻等手段。
汉·彩绘漆耳杯
南京江宁湖熟砖瓦厂朱氏家族墓M5出土
南京市博物总馆藏
西汉·嵌银马蹄形漆奁盒
南京市六合区博物馆藏
金陵漆艺 历久弥新
南京使用大漆的历史起源于战国楚文化时期,楚地精湛的髹漆工艺逐渐传播至包含南京地区在内的江淮地区。金陵漆艺经过汉代的长足发展,成熟于汉唐,兴盛于宋、明。其工艺众多,做工细腻,包含雕漆工艺、描金工艺、贴金工艺、螺钿漆工艺、戗金等。
东晋·漆耳杯
南京市博物总馆藏
如今,制作相对简单、容易上手的漆扇,为更多人了解和体验金陵漆艺提供了有利条件。作为金陵漆艺技艺传承的表现形式之一,漆扇承载着传统技艺的精髓,凭借其细腻的髹饰技法及与现代工艺、审美相融合的特色,成为“新中式出片神器”,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。
古老的金陵漆艺在一代代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焕发生机,既保留了核心基因,又通过形式创新延续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,在永续传承中,书写新的时代篇章。
内容来源:博物南京、南京发布
发布于:北京市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